科研、公益等团队做事的一点心得

其实我也经验尚少,只是在不同科研团队和公益团队中做过成员,也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过数次带队或小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我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做交叉学科的科研,也在几个彼此差异很大的科研方向有所涉猎;做公益则更常遇到各路背景差异极大的人一起做事的情况,深知此类合作比其他情况更难,故而感到有总结心得的必要。写来并非为指导他人,而是自省与共勉。以后做其他事,比如合作写故事、拍电影,也多少是有用的。希望自己做到的,可以继续坚持;之前没做到的,也在以后做得更好。

1、多方物质资源与人的聚集
多个背景人员的合作,往往需要带头者对各个背景都有一定了解,且最好是有一定地位和各个领域的资源,以便拉来项目的经费,保证足够好的工作条件。在闹矛盾时,对多方都有所了解的带头人,去与多方沟通,做整体决策,才比较容易理清头绪,扫清障碍。

 2、不同背景人员之间的交流
除了领导者以外,也可以挑选那些长于沟通的人,还有对多个领域了解得稍多的成员,以及有教育天赋的人,去协助完成这项工作。长于沟通的人,利于拉近团队成员的关系,更好地互通信息。对几个不同背景都有些涉猎的人,本身就更易理解不同背景人的思维,在遇到不理解的情况时,可以充当“翻译”。有教育天赋的人,即便不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思维,也更易用相对清晰、简单的语言,降低沟通门槛。教的时候,为提高效率,可以在初期几人一起跟着一个老师学。这样,不同背景中分别挑选几个人,做对方的老师,过段时间就越来越懂对方了。
 
曾向一位CEO请教过带一个人员背景复杂的团队的问题,他说他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带,如果叫他去带一个工厂车间,他也当不好领导,因为不是同一类型,不够懂那类人。一个复杂团队运作时,需要把不同类型的人逐层往下分管,每一层,交给一个介于两类之间的人去管理。
 
3、任务的分配
长期接触科研领域,我所见范围有很多个体能力强但极度不擅合作与交流的人。这种情况,分配给人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单元,可能比几个人捆在一起效率更高。对他们而言,任务能单人完成就单人完成;若不行,也可挑选风格一致的同伴,与之一起完成工作。若是不同领域的人,分到一个小项目,彼此起互补作用,则需要明确各自分工。比如一个学物理的和一个学生物的合作,定量工作往往主要听物理背景的,实验经验主要依从生物背景的。分配任务时分工明确,就不易因为扯不清而闹矛盾。

人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小项目模块,三人以内为好,多了,交流成本就会提高。

需要对项目的各方面和成员充分了解,知道什么小项目需要几个人,以及哪几个人去做。
 
4、团队整体氛围建设
个人感觉美国比中国在此方面好得多。若能定期搞些娱乐活动,尤其是增进彼此了解那种,对提高交流效率,鼓舞士气,会很有好处。与团队成员幸福感和整体做事效率的提高相比,那点成本其实并不算多。

有时的确是中国这边做事资源少些,任务紧,但领导也可以至少在精神层面起到引领大家、鼓舞士气的作用。譬如大家心灰意冷时,具有强大执行力和幽默感的带队人,就比总说丧气话的领导要好很多。
 
5、完成比完美重要得多
能让每个人都开心还做成事,当然最好,但终究最重要的还是把事做下去。若有些成员出了差错,甚至伤害了其他成员做事的积极性,该督促、批评、惩罚,就得拉下脸。有些成员对团队确实没积极作用,即便成员本身怀着善意,宁愿不给他/她分配任务,也不能为顾念情面而反复拖延。

事在各个层面有轻重缓急,紧急情况下,先做完最核心的那个。一些细节,若有余力,可之后补充;若实在不行,也要有接受一点遗憾的心理准备。之后做新的事,再考虑如何通过提前更好地规划来避免同类问题。

事无巨细地追求完美与和谐,反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6、发自内心地彼此尊重
只有尽可能怀着善意去努力理解和为对方考虑,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团队的运行效率才最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错了事,说重了话,就务必诚恳道歉。人若带着坏情绪工作,效果可能还不如不做。
 
7、远程协作的前提是充分信任
视频好于语音好于文字。误会与损耗,往往来自信息量不够多。若不得不远程工作,务必保证人员不过多,且建立足够密切的联系,有充分信任,才不会因互相猜疑而导致不应该的矛盾。
 
8、永远预期到最坏情况,准备好plan B
即便发生了最坏的情况,大家也至少都知道该执行什么,比只会画大饼要好。以退为进的态度,不停止努力的做法,还有接受糟糕结果的思想准备,最让自己和他人踏实。
 
9、做事比争荣重要一万倍
团队应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很多时候团队无法高效前进,就是因为还没做什么,一些人就因过分在意自己的地位与功劳,生出猜疑、嫉妒,导致损耗。这类人,在筛选成员阶段,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做公益时,常遇到理念不同的情况。我希望不同人分别在不同层面努力,不要把维护自己的主张放在首位,要看到共同目标,把推进事情放在首位。即便没法合作进行同一件事,也别把精力消耗在争吵中。即便在做截然不同的事,若能不给彼此添乱,反而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整体效率才最高。
 
10、绝不能期望每个人都一样优秀
愿意完成任务,且能按时完成任务,就是足够好的成员。愿意完成任务,却无法完成,是不了解这个人,分配任务不合适。不太想做,却勉强完成任务了,应该充分感谢,但最好分配更合适的任务。不太想做,也完成不了,不要分配给他/她这个任务。

非常想做好,又能力卓越,是战友,为其两肋插刀,也要保护他们不受干扰地做下去。
 
11、充分讲利益
若一件事对大家都没损失,却能带给某人好处,或至少让他/她感到开心,那么务必要去做。

合作前,就务必想好如何带给合作对象利益,而非只想着怎样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

自身团队成员也如此,总要想到怎样让所有成员跟着项目一起成长、获益,那么人们自然更容易一起尽力把事情做好,并培养起深厚的感情。
 
12、规则至上
相处时要重视感情,但若遇到问题还一味讲私情,不重视规则,就容易失去判断力,导致不应有的损耗。团队越大,越要讲规则,才能降低成员的情绪损耗和管理成本。
 
13、要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宣传与思考理念时,务必立足高远,才可能在反复思考与讨论之下制定详实的最佳策略和备选策略,做起事来更清楚。具体做事时,要充分追求效率,考虑人性的弱点。若时间紧张,在坚持大的底线情况下,完成是最重要的底线,对于完成后的瑕疵,不能求全责备。吸取教训,越做越好即可。
 
 14、做好事也须追求专业
设想一个身体很差也没做过建筑工的人,看某民工非常辛苦,于是好心地帮他搬砖盖房,会得到怎样结果?把自己累死,房子还盖不好,甚至可能因为操作不规范,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若暂时什么行业都没深入做过,却也想做某些事,不要紧。即便一时不够好,也要认真学习该领域的知识,了解目标对象需求,在做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若已有从事该类工作的专业人士,那么最优策略是筹到钱+调动起相关各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而非纯靠自己,以外行身份完成全部工作。

若空有一腔热情,却既不了解对方需求,也不具备专业技能,就一头扎进去,可能费一番功夫,却并不起作用,甚至有害。某“小希望”便是如此。

善可大可小,可以不必追求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可以对蠢且坏的批评唾面自干,但就是不能缺了专业精神。所以我支持馒头店老板基于本行经验搞“爱心馒头”,坚决反对不具备医疗资质的人去救助危重病童。

不论做何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个人能力、追求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也足可成为一门善良的学问。
 
15、无须说服所有人
各人想法总存在不同之处。那些做事中试图说服所有人的成员,总会拖慢进度,甚至引发争吵。更重要的是明确做决策的标准在哪、底线在哪,稳且快地做下决策,保证大家都在推进项目。
 
16、锻炼寻找他人优点的能力
时常这样做,可以避免思维受到局限,培养多维度、深入看问题/人的能力,利于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提高团队协调性。
 
17、务实务虚都要有,但不能忘记初心
若什么事尽了全力去弥合务实和务虚,仍不能做出有利于达到所真心期望的结果的选择(比如真正帮到所希望帮的对象,做有创新性的科研),那么宁愿放弃。哪怕存在具有很强可行性的其他选择,空有可行性而于人于己都无积极意义的话,同样功夫,花在其他方面,可能更有价值。而那些夹缝中能坚持做事,并起到积极作用的前辈们,非常值得敬佩和学习。

不论做什么,品味必须有,否则花再大功夫,也最多能博名利,于做事本身则是缘木求鱼。绝非排斥名利之意,名利与做事也可以不矛盾,甚至可能互相协同,只是做不到纯为名利而“做事”罢了。
 

1 个评论

赞!非常有用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