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12米,在水中挑战自己的极限

下潜12米,在水中挑战自己的极限
央广网   七色堇罕见病 
       和杜氏肌营养不良(DMD)一样,EDMD也是肌营养不良症九种类型的一种,是一组遗传的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在儿童期发病,伴随着逐年退化,渐渐失去肌肉的力量。
    “既然陆地上走不好,那我就去海里游!”这话正是来自一个EDMD患者,22岁的方坚泽。潜水、跳伞、拍摄、考研、推进城市无障碍措施的改良……这些连寻常人都鲜有完成的事情,都一步步地在这位自幼无法行走的的少年身上成真。
       在这个DMD日,让我们一起来读下这个了不起的男孩创造的奇迹。
 
转自央广网:记者王雪薇,见习记者 夏燕、王倩

8月19日,在得知自己获得HAS(Handicapped SCUBA Association,有障人士潜水)潜水证、成为国内第一位患有肌肉疾病的持证潜水员时,22岁的方坚泽难掩激动,“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梦想”!
 

1.jpg


 坚持体能训练1年多,学习潜水3个多月,最终潜入水下12米……这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烙印着这位广东潮汕小伙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近日,央广网记者一路跟随方坚泽前往深圳南澳岛,独家记录了他考证前后的心路历程。在接受专访时,他一再强调,“要扬长避短,享受我的人生”。
 

2.png


 方坚泽获得HSA潜水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井底之蛙”
  暴雨过后,深圳南澳岛码头露出隐约的太阳,蓝天碧水青山尽收眼底。
 
  8月13日上午11点多,方坚泽即将开始自己的第一潜。穿着潜水服,坐在轮椅上,盯着海面,儿时的记忆一点点涌上来。
 
  “我跟大海还是有点缘分的。我爸以前年轻的时候,就是乘远洋捕捞船出海捕鱼。大海是我一直非常想去的地方……”
 
  小时候,方坚泽就幻想成为一名探险家,去下潜最美丽的大海,但身体条件的限制让梦想一再搁浅。
 

3.jpg


坐在海边,方坚泽显得十分放松(央广网发 夏燕 摄)
 
      作为爸妈的宝贝儿子,方坚泽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直到三四岁时,他还没学会走路,走两步就摔倒。后来,他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而且是罕见的EDMD分型,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目前无药可医。

      因为这个病,没有学校愿意收他。妈妈就买了黑板和书,在家教他。妈妈把他照顾得很好,但看到其他孩子都去学校,只有自己留在家,此时的他心中产生了羡慕。
 
      二年级下学期,方坚泽终于可以进入校园学习,而且入学考试还拿了满分。回忆起第一次去学校的场景,至今他都记忆犹新。
 
    “因为不能走路,觉得很多东西不能把控。那会儿也没有手机,没有办法联系别人得到及时的帮助,当时内心非常慌张,没有安全感。”
 
      同时,他也害怕迟到,害怕任何引起别人注意的事情。
 
      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方坚泽无从得知。没上学的时候就一直留在家里,上学之后就每天被叔叔背到学校、又再背回来。
 
    “因为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就像一只‘井底之蛙’,不知道大海是怎样的,只是觉得外面好恐怖。”

      那时候,周围的人都跟他说外面很恐怖、不能去。慢慢地,他也陷在“外面很恐怖”的思维里。
 
 
寻找自由
  直到20岁生日那天,方坚泽决定抛弃过去“安逸”的生活,心中渴望探险的火苗被重新点燃。
 
  “第一次真正接近大海是在大二”,方坚泽回忆说,他所就读的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校门口正对着大海,“海上有三个小岛,当时的目标就是登上小岛”。
 
  此后,他开始研究起各种登岛的方法。期间结识了附近一位渔民,坐着渔船便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乘风破浪”。
 
  “当时渔船十分颠簸,倾斜度有时会达到30度,我就紧紧地抓着一条绳子,对抗着大海汹涌的浪。”
 
  时隔一年多,在深圳附近的海域,他开始了第二次“乘风破浪”,这次的目标是去考潜水证。
 
  “考潜水证,必须要在没有面镜的情况下去游。只能咬着一根管,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克制自己呼吸的欲望,用嘴换气,保证鼻子不能进水。”
 

4.jpg


 方坚泽在潜水。(央广网发 王逸鸿 摄)
 
       第一次见到方坚泽时,教练也没有太大的信心,但在进行了一次泳池体验后,决定帮他圆梦。
 
  身体的限制是最大的困难,“没办法低头,上肢下肢力气比较弱,在水下看仪表确定方位都很难,一些技巧做起来又慢又吃力。”
 
  方坚泽坦言,普通人的动作他无法完成,只能自己摸索一套自己的游法。
 
  为了考潜水证,去年9月开始,他就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风雨无阻骑单车5公里,“刚开始一公里要17、18分钟,整个人很累、承受不了,后来时速可以达到6公里。”
 
  期间,他还去参加了珠海一年一度的百里徒步,足足28公里,“我的轮椅电都用完了。”
 
  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也没有停止锻炼。每天早晚骑单车,从去年九月至今年七月,累计骑行658多公里,同时坚持去医院和健身房做康复训练。
 

5.webp_.jpg


 穿着潜水服的方坚泽。(央广网发 夏燕 摄)
 
       付出,有时候未必会得到预想的结果,但一定不会白费。
 
  当潜入水下,方坚泽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我看到了好多奇妙的生物!手臂一样长的大海参,还有狮子鱼、海葵、珊瑚、小丑鱼……”回到快艇上,他兴奋地向同行者描述着自己眼中的海底世界。
 
  在海下,他摆脱了轮椅,摆脱了限制住他的东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这是一种类似于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一种可以自由飞翔的感觉。”
 

“无障碍探险家”
  这种感觉,对方坚泽来说并不陌生。除了潜水外,此前他还尝试过在空中翱翔。
 
  去年6月底,靠着奖学金、稿费以及省下来的生活费,方坚泽凑够了跳伞的费用。在广东阳江的一家跳伞基地,他从4千米的高空落下,俯冲过云层,直接扎进云朵里,“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云的味道。”
 
  云的味道是自由的。“因为空中没有什么阻挡和障碍,我想在高空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无障碍。”
 

6.png


 在广东阳江,方坚泽体验着跳伞的乐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次的经历也让他明白,真正的障碍其实在心中,“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而这一人生态度,也贯穿在方坚泽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入学前,他所就读的吉林大学珠海校区还没有无障碍宿舍,于是方坚泽写了一封申请信,把身体情况以及在校生活需要的配置都做了详尽的表述。最终,校方批复了他的申请,并改造了一间无障碍宿舍。
 
  但拥有无障碍宿舍,并不等于拥有了完整的大学生活。对他来说,所有的阶梯都是障碍。“四年大学生活,不能吃食堂去图书馆,也不能一个人去教室上课,那这样读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入学后,他收集了学校所有的“障碍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批次写信给学校,“不仅要想改造方案,还得跟施工方去直接沟通,跟他们说怎么去做。”
 
  就这样一点点推进,三个月内,从食堂到马路、人行道,再到教学楼、教室乃至厕所,都完成了所有的无障碍改造。如今,方坚泽可以独立去食堂吃饭、去图书馆看书、在学校提供的无障碍厕所独立上厕所,真正实现了独立生活。
 
  2019年,为了不断扩张自己的无障碍探险“版图”,他购置了一台GoPro相机,“我想去外面拍东西,探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景点,再用我的GoPro去记录。”
 
  在他看来,无障碍探险是先受益于自己,再受益于别人的。比如,遇到路障时,方坚泽的第一反应是拍下来向12345平台反映,如何协调把路修好,“我也想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把这个城市改造得越来越好,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不一样”
  以前,方坚泽总想证明自己跟别人一样。直到2020年,他才放下执念,“既然我确实跟别人不一样,那为什么非要追求跟别人一样呢?我要去享受我的人生,去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在大一的高数课上,他被这个词“震撼”到。
 
  “大多数人都是去‘补短’,有短处就去补,没钱要装得有钱。但是‘扬长避短’,就是要把能量都聚到长处上去。”老师的一席话,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
 
  对方坚泽来说,还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就是他的叔叔。“他会鼓励我坐着轮椅去路面,他说‘你大胆地往路上开,其实比起你怕它,它更怕你’,叔叔是唯一一个这么说的人。”
 

7.webp_.jpg


 在海边,叔叔摆出可爱的pose让方坚泽拍照。(央广网发 夏燕 摄)
 
        叔叔陪着他上学、跳伞,直到去年九月方坚泽能独立生活。8月13日和14日在深圳考潜水证,叔叔又特意从老家赶过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他身上有一股劲,就是要把事情做成。”看着方坚泽在海下潜水,坐在船上的叔叔自豪地说。
 
  拿到潜水证后,方坚泽坦言,下一个目标是联系更多有资质的教练和潜伴一起去潜水,“不断拓展自己的潜水地图,也许海南的蜈支洲岛、三亚是我的‘下一站地’。”
 
  作为一名大四准毕业生,除了探险外,方坚泽也没有放松学业,眼下正备考心理学的研究生。
 
  “希望帮助跟自己一样的患者,他们之中30%到40%都有抑郁倾向,这是我学习心理学的价值所在。”
 
  由于不能弯腰、不能低头,也找不到合适的桌椅,对他来说,写字看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想到以后可以用亲身经历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帮助残障者,不断推动无障碍建设,又充满了动力。”
 
      无论是探险,还是学业,方坚泽都在坚持用积极的态度正视困难、解决问题。身体上的障碍,是他无法改变的,但以怎样的态度去改变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年轻,但不可看轻!
 
END
编辑 | 希瑞
排版 | 晓倩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