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试!——谈谈习得性无助和积极心理学

昨天晚上在给学校的家长们上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讲了一些家庭教育的观点,其中放了这个视频,每次看都很有触动,分享给大家!
 我的梦想从豆芽开始!
 
也分享两个心理学的小知识点: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会呈现的心理状态:
 
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消极定势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在研究习得性无助多年以后,改变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原因是一个令人发窘的实验结果,他一直希望它会消失,但它没有。这个实验结果是:并不是所有的老鼠和狗在遭受不可逃脱的电击后都会变得无助,也不是所有的人在遭遇解不开的难题或逃不掉的噪音时都会产生无助。在试验中,有1/3的被试永远不放弃躲避,不论我们做了什么,做多少次实验;但也有1/8的被试从一开始就放弃,根本不做任何努力就马上投降。刚开始,他把这些不符合实验假设的被试排除在实验之外,但是连续十年这种现象一再出现,他觉得终于认为该正视它了。为什么有些人在受苦时永不放弃?又为什么有些人在第一次遇到困难时就马上放弃?
塞利格曼从“习得性无助”中走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同样的狗、老鼠。。。或者人,你想做哪一种?

4 个评论

我一直都想做积极迎战的那一位,命运可以摧残我的身体,但永远别想让我的精神屈服!
视频好感人呀~
其实我猜想,是一开始就选择放弃还是永远不放弃逃避,大概率跟基因有关,不知对不对
我觉得你说的有可能正确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